策略大赢家
零售行业的新旧交替正在加速进行,新兴的零售企业正逐渐成为主导行业走向的力量。
过去几年,零售企业发展整体面临下行压力,鲜风生活、华豫佰佳、淘小胖等企业快速崛起。它们凭借着全新的经营模式与理念,以及逆势增长的客流、销售,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“名不见经传”到“行业标杆”的转变。
事实上,这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,年销售额在几亿元到几十亿元不等,门店数最多不过十余家。从发展历程看,要么成立时间较短,要么长期在某一区域内发展。2023年之前,几乎不被大众熟知。
但现在来看,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占据优势地位,甚至成了具备“颠覆”原有行业格局能力的新一极。
一方面,新兴的企业进入了扩张阶段,开始压缩原有商超的生意。据了解,今年以来,鲜风生活先后开出了6家门店,淘小胖走出了河南进入了重庆市场,华豫佰佳在河南焦作开出了首店。成山农场也在陆续进驻购物中心。与之形成对照的是,头部商超的关店还在持续。这意味着,其模式的先进性与可持续性基本得到了验证。
另一方面,零售企业开始选择将这些新的企业,看作了为学习模仿的对象。随着超市调整变革的深入,原有的大卖场模式也正在被逐步替代。事实上,现在在不少超市都能够看到鲜风生活等企业的影子。
可以说,消费市场的巨变让所有超市站在了同一起跑线。而如今,零售新势力在这一轮的竞争中已经领先。
逐渐被看见的“颠覆者”
2023年5月,被称作“开封胖东来”的鲜风生活走出了开封,开出了郑州首店。开业一天后注册会员超过了3万人,向来冷清的熙地港停车一度需要排队一个小时。同年,该店的销售规模突破了1亿元。
这是成立十余年的鲜风生活的第四家门店。若论规模策略大赢家,这个并不起眼的企业,也因此引发了行业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。
一个客观原因在于,当时的零售行业长期低迷,疫情管控结束后企业面临的压力不降反增。公开数据显示,2023年,超市top100企业共关闭了16.2%的门店,销售同比下滑7.3%。国内上市的超市中,销售与利润均实现增长的企业仅有15%。
“大卖场的衰退几乎不可逆。整个行业的转机在一批新人与新企业的身上,但现在我们还看不到他们在哪里。”不少从业者与专家表达了类似的想法。事实上,行业危机之中往往会催生新的企业。例如,沃尔玛、优衣库、无印良品等企业都诞生于经济下行时期。
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,零售企业迫切需要新的思路与方法,扭转颓势。而鲜风生活的出现则让从业者看到了行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。即,超市能够吸引年轻消费者到店,也能在多种渠道分流的情况下实现扩张增长。
而门店变化主要体现在,加工熟食部分被放大。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三餐选择,并且通过大量现场加工制作商品增加卖场的烟火气,以此提升了用户黏性。
其次,门店的年轻化趋势明显。在装修上,鲜风生活选择了清新的豆蔻绿作为主色调。在商品上,则引入露营相关、高端护肤品、网红的烘焙等契合年轻群体需求的商品。商品差异化同样达到了较高的水平。
第三,不收取供应商的各类通道费用,简化了商品进场的流程,以此保证了商品具备价格优势。
更为重要的是,在当时崭露头角的并不仅仅只有鲜风生活。在河南,淘小胖、华豫佰佳与鲜风生活类似,凭借着加快的开店速度与精细化的运营能力,进入了大众视野。此后,这些企业用业绩不断证明了自身,在当前环境下的竞争力。
过去两年时间,鲜风生活开出了近10家门店,营收达到了30亿元。今年新开业的开封开元店,开业当日销售额达到了190万元。知情人士透露,鲜风生活已有进入北京、上海等地的规划。
而成立于2021年年底的淘小胖,门店数达到了7家且已经进入了跨区域扩张的阶段。重庆首店位置已经确定。华豫佰佳的门店数也已经达到了20余家。
更为重要的是,生鲜深加工带来的高毛利,使得这些企业在快速开店的同时策略大赢家,也均实现了盈利。
这一变化中,行业看到了其模式具备的优势,众多企业开始从关注转而进行全面的学习模仿。
在河南,胖东来文化的影响,激烈的竞争环境等特殊因素,催生出了上述三家企业。而从去年开始,类似企业则出现在了河南以外。例如,西安的成山农场、唐山的郑兆丰超市等。这些企业普遍成立时间不长,规模偏小,其经营逻辑与传统商超有明显区别。近年来,均保证着较高的增速。
“现在这些超市开业时,人山人海的盛况就已经说明了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。”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说道。
如果说,2023年行业还在寻找方向,那么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做好的问题。毕竟,过去两年多的时间,这些新兴的企业持续迭代,已经打造出了基本成熟的食品超市模型,且通过增加自有品牌占比提升了性价比。同时,自身的持续扩张与学习模仿者趋之若鹜,也逐渐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可复制性。
进步还体现在,鲜风生活、华豫佰佳、淘小胖等企业均以学习胖东来起步,此前被看作“xx地胖东来”,也因此受到关注。但如今这些企业在此基础上,结合自身情况打造出了新的经营模式,也逐渐撕下了胖东来的标签。而其在门店经营上,还在不断迭代优化。
而这些两三年前尚且籍籍无名的企业,现在已经成为行业绕不过去的话题。既是众多企业学习的标杆,也是现有格局有力的挑战者。
开启新周期
新势力的崛起带来的必然是现有玩家的淘汰。现在的零售行业,正在新旧交替中进入一个新的周期。
事实上,传统的商超与鲜风生活等企业的境况完全不同。如何维持业绩稳定,如何活下去依然是不少企业的当务之急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近期针对40家超市的调研结果显示,上半年40%的超市销售下滑,45%的超市利润出现了下滑。不少企业的销售降幅超过了10%。
在从业者看来,销售下滑的背后实际是,传统商超无法适应消费需求的巨变,开始被逐步淘汰。
国内超市长期以来采用少品种、大量陈列的逻辑,强调效率的优势。但随着人口老龄化、小家庭化,这一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三餐需求,因此门店客流下降严重。
新兴的超市则另辟蹊径。门店销售的商品以食品为主,现场加工品类丰富。与此同时,还针对目前的消费需求,引入了健康以及年轻化的商品。同时,遵循多品种少量的原则,提供不同规格的商品,提供了更加便捷经济的就餐解决方案,吸引大量消费者到店。
另一方面,进场费用的模式下,超市丧失了卖场主导权、商品定价权,价格虚高的问题长期存在。这是现阶段,超市丧失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原因。新兴的超市普遍打破了延续多年的进场费模式,压缩了成本,降低了商品售价。
同时,这些企业加大在自有品牌商品上的投入,进一步提升商品的价格优势。目前,在鲜风生活、成山农场等企业已经能够看到大量售价9.9元的自有品牌商品。甚至在定价上,标准已经改为售价不高于线上平台。在此基础上,生鲜深加工带来的高毛利,也保证了门店的盈利不受影响。
这一点,符合目前消费者追求极致性价比的需求,也能支撑企业的持续经营。因此,从长期来看,以鲜风生活为代表的食品超市逐渐取代大卖场也是必然趋势。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,近年来,永辉超市关掉了500余家门店。也正因如此,前者有了持续开店的机会。
需要关注的是,在这个过程中,传统商超想要转型难度极大。陈立平曾表示,食品超市不是大卖场的升级迭代,而是全新的业态。二者的经营逻辑存在明显的差异,因此对于企业的运营水平要求也完全不同。因此,需要推倒重来。
实际上的差异也显而易见。今天,深受行业关注的这一批企业,要么成立较晚,要么在规模较小的时候就完成了转型,还有一部分企业的创始人此前从事其他的行业。例如,淘小胖成立仅4年多,郑兆丰的创始人此前从事了多年的餐饮行业。
这些因素使得它们并未受到固有思维的限制,同时企业方向调整的难度阻力以及试错成本也相对更低。事实上,传统商超仅仅在取消入场费用,进行“裸价采购”都难以实现。而这在新一批的企业中,已是标配。
在此之外,新兴的企业创始人也普遍更为年轻,拥有更高的学历水平。相较于主流零售企业的负责人,他们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。同时,也有足够的野心抱负和更为敏感的洞察力。因此,在竞争中也更具优势。
举例来说,成山农场创始人出生于1994年,目前整个团队的管理层中95后的占比也达到了20%。
“这些企业所具备的精细化运营能力,多数商超并不具备。而这一能力的提升,需要团队管理、运营能力整体提升,因此调整难度较大。长期来看,它们将逐步拉开与其他企业的差距。”两年前一位河南的零售从业者对《第三只眼看零售》说道。
如今来看,这一判断已经得到了验证。谈及未来策略大赢家,“没有哪个企业能高枕无忧”则是从业者的新共识。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